毛主席从未上过任何军校,军事水平却远超各个将帅,这是为何?
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3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阅读之前,麻烦您点一个“

关注

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
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。”

我们大多数人都熟知毛泽东的这句名言,可纵观他的军事生涯来看,更多时候他是用笔杆子来指挥战斗,鲜少直接用枪杆子带着大家上阵杀敌,而历史上也只留下过一张他背着枪冲锋陷阵的相片。

与后来他麾下的将领相比,他没上过军校,也没系统学习过军事理论,基本上是边打仗边学习,直到34岁才真正走上军事道路。

毛泽东在回忆长沙求学的日子也曾说,那时左思右想,觉得自己最合适教书,走上政治道路是时代造就,不得已而为之。后来新中国成立,他也说,自己从前是教员,现在还是当教员。

这样“半道出家”的他,是在什么时候展现出了军事才能,又是如何稳握枪杆与笔杆,成为名扬四海的军事统帅的呢?

初露锋芒

虽然人们常说毛泽东是常胜将军,但“常胜”不代表着“全胜”。在早期参与从军时,他也是一边打败仗一边总结经验,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。

不过任何能够贯彻一生的事业,都会在这个人的青年时期初见端倪。

毛泽东所具有的的军事才能,在湖南一师参加学生志愿军时初放异彩。那年,他才24岁。

1917年的中国还处在一片混沌之中,各地局势风云变幻,耗费无数血汗而取消的帝制卷土重来。

袁世凯倒台,张勋发起了一场呼吁复辟的闹剧,最后潦草收场。段祺瑞重新掌权,拒绝恢复《临时约法》,他想打着共和制的招牌,和军阀们合作,实行军阀独裁统治。

同年8月,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,军阀间相互合作、利益互通,三湘成为了军阀混战的主场地。

11月份,桂系军阀谭浩明大败湖南督军傅良佐,傅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北撤逃窜。

当时,毛泽东所在的学校湖南一师位于长沙的南郊且与粤汉铁路相邻,刚好在逃军的必经之路上。

三湘地大战的北洋军阀们有个特点:打仗打不赢别人,但欺负、骚扰老百姓是常有的事,再加上学校里都是一群学生,典型的“秀才遇上兵,有理说不清”。

显然可以预想到,穷凶恶极的逃军势必会在沿途烧杀抢掠、强占屋房,为了避免伤及学生,学校决定安排全体师生暂时到城东五里内躲避危险。

毛泽东得知离校的消息后,急忙去办公室劝说校长不要“弃校”,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体验过半年的从军生活了,对于外界的局势和战争情况十分的敏感。

他认真给校长分析,当下的局势混乱,战争四起,如果就这样贸然外出躲避,反而更加危险。

而且,学校一旦没人看守,逃兵们一定会进校打劫,哪有自己敞开家门让人偷的事?“离校”这一方案,容易让学校蒙受,不必要的损失。

这样还不如大家留下来,保护学校,以“护校”对抗入侵者。自家的地盘是最熟悉的,我们可以利用其墙高房深、易守难攻的特质,再加上学校组建的学生志愿军,定能保证师生和学校的安全。

校方听后,思考再三,认为毛泽东说得很有道理,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。

与此同时,在师生当中,毛泽东也流传着有勇有谋的美名,这还要归功于1916年他参加校内学生志愿军,以及兼任学友会总务和教育研究部部长这一经历,他对学校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。

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,毛泽东能游刃有余地协助学校,动员所有学生志愿军投入到紧张的护校行动中去。

在如何护校的措施上,毛泽东有着自己的巧思。

首先,他将校内身体素质良好,反应敏捷的体育尖子生组织起来,请他们作为先锋带头,担起保护学校的重要责任。

接着,他再安排剩下的同学将教室里的桌椅拖出来,一部分用于堵住能通过车辆行人的校门,另一部分桌椅则安排堆叠在院内,形成一个坚实的屏障,这样同学们就可以躲在后面迎接作战,减少被逃军打伤的可能。

并且他还借鉴了湖南农民们的护院方法——在学校的高墙上设置陷阱。他带着同学们把砍好的竹片削成锋利的竹尖,然后将它们挨个放在学校围墙上。

除此之外,他还分析了学校的各个通道口,让部分同学在关键通道站岗、巡逻,分成了白班和夜班两个小队,每隔一个时段就更换一批。

那场景与政府门前的警卫轮岗几乎没有差别,一些逃窜到学校门口的零星北洋军逃兵,见到这样的阵仗,自觉势力不足,大多数都悻悻佯装路过。

这个时候还只有零星十几个逃兵在学校附近徘徊,学生们只需时刻盯梢就好,但没过多久,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是战法,也是心法

1917年11月18日,逃窜的北洋军大部队来到了学校附近,由于他们并不熟悉长沙的情况,更不清楚南郊一带的地形如何,所以选择按捺不动,只在湖南一师南面的猴子石附近休养生息。

趁着北洋军调整的间隙,毛泽东乔装一番后,只身一人前往猴子石,隐匿在草丛中暗暗观察这行人的状况和动向。

他注意到这一队兵虽然有3000多人,从人数上学校并不占优势,但从士气上来讲,这群人历经大战,死里逃生。如此身心俱疲,还要提防着谭军是否追上,他们的神经就像被绷紧的皮筋,只需稍稍再用力,就会崩溃断掉。

在获得了充足情报的基础上,毛泽东主动向校方提出“主动出击”的建议。必须抓紧时机,趁这群逃军尚未恢复精力,让学生志愿军出动截击他们,宁可冒着一定的风险,也要缴了他们的械。

不然再过几天,这群人为了躲避谭军,势必会进入长沙城,到时候城内一定会陷入恐慌和混乱。

得到校方的支持后,毛泽东紧急组织了一队有百来名同学的精锐志愿军,他们大多身体强壮、胆大心细。出发之前他和同学们一起检查、准备,并鼓舞大家,简单讲解了作战内容:

正式迎敌以前,大家需兵分三路,手持自制木枪等“武器”,潜行离开学校,到达目标地点猴子石附近的山头上后,悄悄形成一个包围圈围住北洋军。而他拿着学校的公函,前往南区警察局请求派员增员。

一切准备妥当后,各队趴在山头上观察着猴子石下方的动向。

不出所料,不远处的粤汉铁路上,有一队人如同千足蜈蚣般朝着北方快速挪动。等到逃军进入设好的包围圈后,毛泽东立即通知埋伏在山头的警察们鸣枪三次。

随后,写有“桂”“湘”“粤”字样的灯笼亮遍山野,另一头得到信号的同学们拿着木枪在油桶里猛放爆竹。

霎时间,整个猴子石都热闹了起来,逃军还不知自己已身处陷阱,竭力抗争。

最后,来到最关键的一步,毛泽东指挥警察停止射击,然后让身边的几个同学用桂林话大声宣告:桂军已经进城咯!傅良佐逃走了!……你们被包围了,赶快投降!只要放下武器,就放你们走!

此话一出,彻底击溃了北洋军的心理防线,逃兵们乱作一团,惊恐万分,趁着势头正好,毛泽东派遣代表与他们交涉。只消一会儿,借着灯笼光便看到北洋军队伍里走出不少双手高举,缴械投降的逃兵。

多年后,毛泽东回忆起此事时,怀念一笑道,说起搞军事,那才真的是第一次搞哩!

而这第一次军事行动,以极少的人数,将3000多名逃兵拿下,充分展露出了毛泽东笔杆、枪杆两手抓,打心理战的特质。

在后来的军事生涯中,他将这些特质发挥到了极致,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。

1936年12月,毛泽东给在延安奔走的女性文学家丁玲赠诗“纤笔一枝谁与似,三千毛瑟精兵”,这两句诗是说,一只纤细的毛笔像什么呢?就像那背着毛瑟枪的三千精兵。

表达了毛泽东十分重视笔杆和枪杆之间的联系,认为两者密不可分,同时也对文化、宣传这样的“笔杆子”推动革命发展给予了高度期望。

他认为无论是打仗,还是壮大党的队伍,宣传是尤为重要的,要牢牢把握敌人的心理,要切实走下去,去感知民众们的需求。

而他本人也亲自践行了这一点,以笔杆子谱战法、心法,立于不战而胜之地。

1948年10月,当时解放军于辽海大捷,蒋介石为了挽回损失,命令傅作义带领突击兵团,准备偷袭西柏坡,企图以此摧毁中共指挥中心,勉强扭转局面。

蒋介石的判断确实没有问题,那时只有一个警卫连的兵力驻扎在西柏坡内,几乎等同于一座敞开大门的空城,这是偷袭的绝佳时机。

当时毛泽东收到情报后,也明白自己算漏了这一茬,但他依旧泰然自若,计划了一个绝佳的办法。

他抓紧时间,亲自写了三篇电讯稿,并交由新华社的电台向全国播发。电讯稿中详细分析了敌方的兵力和作战计划,接着稿中还宣告华北民军早已做好了准备,只要有敌来犯,定要他们有来无回。

蒋介石收听电台后,心中方寸大乱,自觉偷袭计划已经败露,本来也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,就算对面是耍诈也无法以身犯险,傅作义也认为此行凶多吉少,于是连忙下令撤军。

就这样,毛泽东牢牢把握住的敌人的心理,利用舆论场,以三篇电讯稿,不费一兵一卒,完美摧毁了敌人的偷袭计划,这完全就是“空城计”的现代演绎。

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里将这种做法称之为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是军事家的最高境界,而毛泽东当是如此。

除了擅长打心理战,毛泽东在军事生涯的历练中,体悟到“变”这一个字。

老百姓的战法

毛泽东一直都反对教条主义,反对本本主义,他曾说过一句颇有趣味的话:一上战场,兵法就全都忘了。

这不是说他真的就把兵法忘得一干二净,而是说,上了战场就得以实际情况为准,兵法只是一个参考,一个方案,我们不能拿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死套在现实上。

不过在更早之前,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时期,曾被批评说他能力不怎么样,根本不懂什么是马列,光靠《孙子兵法》《三国演义》这两本书带兵打仗。

发出批评的人是九军团党代表,凯丰,当时毛泽东也不生气,直接反问道,凯丰同志,你读过《孙子兵法》吗?你清楚这本书有多少章,第一句话说的又是什么呢?

凯丰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,只好作罢。

1962年1月初,毛泽东在会见日本社会党的访华代表团时,再一次提起遵义会议一事,他说道:

那时凯丰同志硬要说我看了两本书,《三国演义》我看过,另一本《孙子兵法》,我没看过。我反问他看过没,他也答不上来,其实他也没看过。

带兵打仗的事,怎么能照着书本去打?那是要出事的。不过从那之后,我倒真的去看了《孙子兵法》。

毛泽东的军事策略确实也和《孙子兵法》不谋而合,但他确实也不依赖既有的方法来制定计划,进行斗争。

他始终认为,战术策略要灵活,要求一个变化,战场上风云变幻,拿着个本本来指挥是不现实的。

同样的理念,在毛泽东所喜爱的诗中亦有体现。

他最喜欢的诗是杜牧的《题乌江亭》,他常常摘抄这首诗写给别人。诗中所写的“包羞忍耻”“卷土重来”是忍劲和恨劲,也就是说“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”。

“蛰伏”与适时的“妥协”,这是从老百姓来的兵法,能屈能伸,在该忍耐的时候休养生息,在该出手的时候,落下雷霆手段,这种策略是活络的,也能应对大部分战场上的问题。

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扬海外的统帅与军事家,这与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局势相结合,灵活运用不可分割,同时他注重情报收集和实践,从不鲁莽行事,也因此才产生了诸如“四渡赤水”,三大战役大捷的军事奇迹。

到了今天,他的思想不止在军事领域大放异彩,而是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他那实事求是,灵活变通的精神是不朽的,我们要将其传承下去,结合当下的情况,让他的思想再次绽放出奇异的光彩!

孙子兵法学校毛泽东军事凯丰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热点资讯

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癫狂病》学习笔记一OO

图片 ​ 前言: 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法则,不是医生的工作,而应是每个人生活的必备常识。学习并了解医学经典,正是增长这种常识,以做到心中有数。当然,其优异者与心有余力者,则可以恩及他人而成为医者。 本章内容要点: 1、外眼角和上眼胞,称外眦;内眼角和下眼胞,称内眦。 2、癫病发作,用点刺出血法。 ①初期,表现为抑郁不乐,头部沉重伴有疼痛,双眼上视,眼睛泛红。病情较重时,还会出现心烦不安的现象。取大肠经、小肠经和肺经。 ②表现为牵引口角歪斜、啼哭呼喊、气喘心悸的,用缪刺法,取大肠经、小肠经之穴...

相关资讯